页面正在加载中
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  《潮州研究》选登
新媒体视域下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工程问题研究
2025-07-31 来源:《潮州研究》

潮州文化传播与潮州文化发展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力就是生产力,潮州文化具备传播力才能更好地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创新成果又反哺传播内容。近年来,潮州市实施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工程,有效提升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新媒体时代下推动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工程的机遇

当前,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兴传播平台,推动媒体内容、渠道、功能持续革新,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生态深刻改变,给潮州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传播路径,新媒体技术正成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的重要推力。

(一)传播内容多维创新

一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新媒体技术门槛的降低、传播权利的下沉,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潮州文化的传播、运用新媒体渠道对潮州文化进行解读宣传,提升了全民参与潮州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人人都是信息源,时时都是现场直播”的热闹场景。二是传播视角更加宽广。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意味着不同的传播主体可以结合自身履历经历,用视频、图片、文字以及直播等方式展示潮州文化的烟火气,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普及性,更以差异化的个体视角重构了文化表达。三是创作内容更加丰富。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呈现,潮州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过去“阳春白雪”的纸媒内容,技术迭代进一步赋能内容生产,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以趣味性、互动性实现年轻群体的破圈传播。

(二)传播方式多维互动

一是从单维传播到多维传播的跨越。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信息接收形式,移动式阅读、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信息接收方式成为主流。潮州文化中的戏剧、音乐、方言得以在技术加持下得到多维传播展示,为潮州文化生命力的多维呈现创造了条件。二是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跨越。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转化,传播内容可以得到即时反馈和深度交流,这与潮剧、英歌舞等潮州文化中的强互动属性相契合,提高了传播的感染力。三是从粗犷传播到精准传播的跨越。智能算法推荐推动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如将潮州木雕技艺解析推送给手工艺爱好者,将潮州方言趣味教学定向投送至侨乡后代群体,极大提升了潮州文化传播的精准度。

(三)传播广度多维突破

一方面,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基于5G网络和智能终端构建的新媒体矩阵,使潮州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全球同步直播已不是问题,实时应用触达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数字传播技术构建起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大量文化创作内容可以在技术加持下走向域外又传回家乡,这与百余年前潮人的侨批记忆遥相呼应,既为潮州文化的传播打开了空间,也令潮州文化元素的传承更具生命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现状研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依托“认知-行为”理论和形象感知理论,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与潮州文化相关的用户发表内容,从高频词、语义网络和情绪感知三个角度入手展开分析,研究新媒体视域下潮州文化大传播大发展的现状。

2.样本选取

以三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的文本内容作为数据来源,以“潮州文化”为检索关键词,利用“八爪鱼采集器”进行数据爬取。

(二)感知形象和情感倾向分析

运用ROST CM6文本分析工具,从高频词、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三个维度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感知形象、认知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用户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

1.高频词

高频词是从网络评论文本中提取的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词语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在网民心中留下的印象越深,代表平台用户对潮州文化内心感知最深刻的内容。三大平台爬取的“潮州文化”相关内容中,排名前120的高频词汇见表1.

表1 潮州文化相关平台内容高频词汇表

排名

高频词(词频)

排名

高频词(词频)

排名

高频词(词频)

排名

高频词(词频)

1

潮州(1116)

31

文旅(48)

61

普宁(27)

91

实践(21)

2

文化(798)

32

汕头(48)

62

英歌(27)

92

精神(21)

3

潮汕(675)

33

魅力(44)

63

商户(27)

93

华侨(21)

4

民俗(242)

34

工夫茶(43)

64

风水(26)

94

形成(21)

5

非遗(208)

35

潮剧(40)

65

深厚(26)

95

开元寺(21)

6

锣鼓(133)

36

表演(40)

66

举办(26)

96

潮州人(21)

7

历史(132)

37

现场(40)

67

中心(26)

97

第二(21)

8

传统(115)

38

文明(37)

68

观众(26)

98

展览(20)

9

潮州市(113)

39

国庆(37)

69

丰富(25)

99

手拉(20)

10

老爷(109)

40

地区(36)

70

氛围(25)

100

融合(20)

11

美食(103)

41

凤凰(35)

71

名城(25)

101

创新(20)

12

旅游(100)

42

技艺(35)

72

景区(24)

102

仪式(20)

13

英歌舞(94)

43

故事(34)

73

市民(23)

103

美食之都(20)

14

潮州古城(90)

44

底蕴(34)

74

岭南(23)

104

影响(20)

15

传承(89)

45

音乐(34)

75

揭阳(23)

105

全国(19)

16

古城(78)

46

中华(33)

76

地方(23)

106

景点(19)

17

博物馆(59)

47

巡游(33)

77

宣传(23)

107

主办(19)

18

潮汕人(59)

48

交通(33)

78

祠堂(23)

108

优秀(19)

19

香港(59)

49

交流(32)

79

作品(22)

109

正式(19)

20

潮汕文化(58)

50

检查(31)

80

国家级(22)

110

美女(19)

21

潮州文化(57)

51

广州(31)

81

展示(22)

111

好吃(19)

22

旅行(57)

52

百千万(30)

82

时代(22)

112

剪纸(19)

23

习俗(57)

53

建筑(30)

83

当地(22)

113

潮州木雕(19)

24

特色(56)

54

国家(30)

84

精彩(22)

114

大师(19)

25

牌坊街(53)

55

假期(29)

85

项目(22)

115

过年(19)

26

广济桥(51)

56

学习(28)

86

走进(22)

116

潮阳(18)

27

遗产(50)

57

潮人(28)

87

青龙(22)

117

展现(18)

28

艺术(49)

58

千年(28)

88

方言(22)

118

人民(18)

29

游客(49)

59

单丛(27)

89

老板(22)

119

环境(18)

30

体验(49)

60

工程(27)

90

制作(22)

120

启动(18)

由表1可见,“潮州”“文化”“潮汕”“民俗”“非遗”是平台用户使用最多的词汇,是对潮州文化认知的直观描述,这与潮州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属性相契合。“锣鼓”“老爷”“美食”“英歌舞”“工夫茶”“潮剧”等是潮州文化的集中具象体现,词汇出现频率相较靠前,也反映了平台用户对潮州文化的精准认知。而“古城”“博物馆”“牌坊街”“广济桥”等词汇,是平台用户提及较多的景点景区类名词,也是近年来潮州文化传播与文旅融合等工作的重要体现。

2.语义网络分析

通过高频词分析初步勾勒出各平台对潮州文化的认知框架,但各要素间的关联机制仍较模糊。为深入找寻这些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语义网络分析进行关系挖掘。从图1看,“潮州”与“文化”是三大平台内容相关高频词中的核心词汇,突出了潮州文化强烈的地域特色。在核心词汇周边,“美食”“旅游”“底蕴”“英歌舞”“旅游”等以同时、交叉指向两大核心词的形式,形成文化认知的具象化表达。而“潮汕文化”“潮汕人”等概念节点呈现显著的多向连接特征,反映出相应文化概念的构建上出现的多元化趋势。

 10160141718cKP8l.png

图1 潮州文化语义网络分析

3.情感分析

表2 情感倾向分析结果

情绪类型

发布内容数量/条

比例

积极情绪(5,+∞)

694

63.61%

中性情绪[5,5]

11

1.01%

消极情绪(-∞,5)

386

35.38%

文本情感分析是指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文本挖掘技术 ,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根据分析粒度的不同,可分为篇章级、段落级和句子级等多个层次。本研究聚焦于句子级的情感分析,即分析内容中的每句话是否含有积极或消极的感情色彩。通过表2可知,三大平台用户对“潮州文化”的整体认知以积极倾向为主,比例达到63.61%,这也反映了在新媒体平台上潮州文化相当程度上载誉良多,但同时也不可忽视消极情绪内容占比达35.38%,引起这部分消极情绪多数起于外地游客在潮旅游体验相对一般、对潮州文化的片面认知以及城市经济发展落后等。

三、新媒体时代下潮州文化大传播工程提升建议

(一)培育传播主体,打造多元主体体系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主体泛化、内容裂变的显著特征,传播主体的素养决定着潮州文化的传播的质量。从爬取的信息看,潮州文化相关的平台内容多为个人用户创作发表,在解读和传播潮州文化的客观性、专业性、精确性上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建议: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培训,对民间的优质、有潜力的创作者加以关注和引导,对潮州文化传播解读到位、反响强烈的给予奖励表彰,规范传播内容,从根本上减少低俗、解读错位、一味的商家宣传等传播倾向。另一方面,政府层面要强化主体责任,整合报社、电视台等传统融媒力量,打造有活力、有背书、有素养的创作平台,与民间传播相互合作,形成潮州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二)规范传播范式,强化文化价值引领

潮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品牌种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特的民俗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优秀品质和鲜明地域精神。建议从历史文脉、民俗传承、艺术创新等要素明确传播定位:一是聚焦潮州音乐、潮州戏、铁枝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文化+产业”的融合传播模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需求的有机衔接。二是重视凝聚潮人精神、增强潮人故乡归属感的内容,宣传潮人的生活史和奋斗史,传播潮人敢拼敢闯、感恩奋进、精益求精等精神内涵,汇聚潮人精神,展示潮人形象。三是建立更完善的监测技术和反馈平台,让所有用户都能成为平台创作内容的把关人,杜绝一切不良内容的传播和扩散。

(三)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体系层次

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迭代,对潮州文化传播的技巧水平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一是统筹传统媒体、学术期刊、网络论坛、QQ微信、各大社媒平台等各类传播媒体融合传播,根据传播内容差异合理选择媒介,最大程度覆盖大众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强化文化传播的视觉性呈现和场景化叙事,如将潮州文化中富有感染力、冲击力、影响力的英歌舞、布马舞、鲤鱼舞等非遗项目融入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中,通过直播接力,实时展现从晨间工夫茶到午间特色小吃、夜间牌坊街的完整文化图景。


作者:中共潮州市委党校教员 詹昊扬

 

 

 

 


Copyright © 2025 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57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