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渔业方面,更是直接提出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对海山岛而言,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既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一、发展现状
海山镇是传统海水养殖大镇,主要依托于海岛镇地理特色,
开展近岸海水及滩涂养殖,现有海上养殖作业主要包括渔排养殖、生蚝吊养、紫菜养殖及贝类底播养殖,养殖品种有对虾、蚝、鱼类等,是华南沿海较具规模的海水养殖专业镇。
全镇拥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5家:浮任村饶平县美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白对虾项目”;达南村饶平县红树林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石斑鱼示范基地建设与生产示范项目”;欧石村饶平县海山创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良种对虾苗培育基地”;东港村饶平县博海养殖有限公司“博海牡蛎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坂上村饶平县海山镇少华育苗场“对虾育苗项目”。并于2021年9月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潮州市饶平县海山镇(对虾种苗)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称号。
目前全镇有规模培苗养殖场205家(主要培育鱼虾耗苗),2022年培育虾苗1100亿尾、蚝苗5850万粒,产值约1亿元,渔排621户(主要养殖鮸鱼、石斑鱼、甘鱼),水产养殖2022全年产量39969吨,年产值超亿元,2022年全镇紫菜养殖户61户,紫菜干菜产量约180吨,产值约三千万元,底播养殖户222户,养殖面积33206亩,产量9908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瞄准主战场,打造蓝色粮仓“芯片”工厂
海山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前期摸底、深入调研,科学统筹现有苗场,在海水种业主产区的长溪湾规划打造总面积约1600亩的饶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种苗产业园海山分园,产业园主要分为斑鱼类养殖区、虾类养殖区、蚝苗种苗区等3个养殖产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苗种质量和产量,形成了自产卵、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成熟的产业链,致力于建设集水产种苗研发培育、科研、展示和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海水种苗产业集群。
(二)谋求新突破,全力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
大力支持博海牡蛎养殖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一村一品项目,全力支持园区内殖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元泽中高密度养殖场、东港博海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深化与南海水产研究所、汕头大学、饶平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等技术合作,实现海水苗种选育、繁育、抗病性等技术突破,目前比较成熟的优良苗种主要有珍珠龙胆、南美白对虾、日本斑节虾、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等,联结带动园区内其他松散种苗企业实现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显著提高海山种苗的经济效益。此外,依托镇委党校平台,创新“校企”联训,联合饶平县少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培养本地高素质养殖户,以“科技”赋能水产养殖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海山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焕发海山镇水产养殖行业“生命力”。紧抓汕头大学理学院师生进驻海山“三下乡”的契机,打造“党校+高校”合作共建新模式,依托“双校”水产养殖培训、研讨座谈等,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动力”。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在饶平博海养殖公司设立党支部,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在服务村(社区)方面的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赢,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增添“活力”。
(三)“苗”绘致富路,提升海山渔业核心竞争力
海山镇瞄准水产种业发展空间,积极打造饶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产业园海山分园,科学划分斑鱼类养殖区、虾类养殖区、蚝苗种苗区,建设集水产种苗研发培育、科研、展示和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有效促进三产融合。深化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水产研究所、汕头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全力突破鱼苗、蚝苗、虾苗的选育、繁育、抗病性等关键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种苗成本,目前已形成珍珠龙胆、石斑、鲈鱼、南美白对虾、金刚虾、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等优良苗种。园区预计年可产鱼苗 500 万尾、成鱼 50 万公斤,年可产虾苗 700 亿尾、成虾 100 万公斤,年产蚝苗可供放养面积约 45 万亩,年总产值约3.8 亿元。强化项目承接功能,推动海大集团总投资约 1.5 亿元的水产种苗培育基地落户建设,联结带动全镇近 300 家“小、散、乱、弱”家庭式育苗场升级改造,建立水产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预计年可产虾、鱼苗 100 亿尾,年产值约 1.2亿元。此外,大力发展传统海水养殖,积极探索和推广陆基中高密度养殖和网箱养殖,提高海山渔业发展水平。
(四)规范养殖业秩序,清扫海洋经济“路障”
定期组织人员对海岸线杂草进行清理,对笠港滩岸垃圾进行清洁,落实汕头市昆仑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对东沙湾海岸带进行清理落实长效岸滩清理机制,在原有清洁人员基础上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到长溪湾开展清理行为。此外,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出台和完善海洋功能区规划,引导养殖户办理用海及养殖许可,依法依规进行养殖作业。
三、存在问题
(一)育苗产业发展呈现“散乱小”的情况
一方面,土地资源限制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需要扩大养殖规模,需要扩建养殖厂房,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可建设用地指标少,企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养殖场地大部分属租地,租期较短(目前场地租期普遍为一年期至三年),制约了企业发展基础和信心,企业受用地政策限制,扩产扩容受到相应制约、发展空间受限。
(二)产业链不完整
育苗养殖产业虽户数多,但受规模小、分布散、技术设备等都相对落后,缺乏龙头企业,未能形成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相对缺乏,优质种苗依赖进口。如对虾幼体、饲料还需从福建提供等制约,难以整合现有各方资源,形成产业链。此外,海山镇大部分养殖场主要以育苗及养殖为主,缺少下游的水产加工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种苗经济效益较差,经营成本高,造成养殖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金融支持力度较小
金融体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虽然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融资困难等问题,缺乏多元化融资手段和渠道。另一方面,专门针对育苗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政府补贴条款政策情况不够明朗,缺乏明确的指引或制约,补助不足,银行贷款权限较紧且限制时间性强,领取贷款不易。
(四)沿海沙滩受到污染
近年来为追求最大利益化,海上无序扩养盲目增长,大面积养殖改变海洋水环境,为干预水环境养殖户使用化学药品和合成饲料,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海水养殖业发展。无序扩养所使用的塑料漂浮物和固定养殖物绳索,随潮汐涌到沿海沙滩,形成新的污染源,将原本美丽沙滩变成塑料漂浮物垃圾场。
四、对策建议
(一)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是核心
借鉴先进开发区建设经验,打造一批“拎包入住”的产业平台载体,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渔工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支持,推动土地、海域、资金等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引导企业集群化发展。海山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集鱼类、虾类、蚝苗培育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种苗产业园,抓住海大集团海泽农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发展契机,充分发挥海山培苗协会优势,联结带动全镇近300家“散、乱、小”育苗场升级改造,共同致富,持续擦亮“海山苗”品牌底色,不断提升海山渔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产业链条是关键
海山镇在大力发展海水育苗的同时,也接连探索发展深水网箱养殖、陆基中高密度养殖、海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海洋牧场建设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建设、平台打造,依托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组建产业发展联合体,以“大渔带小渔”“新型带传统”促进育苗场分工协作、基地培育、资金合作和技术扩散,实现互融互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学习“南澳模式”,鼓励养殖户采用环保瓶替代泡沫球,打造五彩缤纷的海上吊养风景线。大力推广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深入谋划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推广,逐步替代传统网箱养殖,提高网箱养殖的产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三)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是保障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是园区经济的“大动脉”、发展的“先手棋”。要加快补齐港口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地区配送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建设,规划布局若干产销冷链集配和末端冷链物流设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今年来,海山镇积极谋划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产业园海山分园园区入门标志、园区道路硬底化工程和镇区及部分村居道路黑底化、硬化工程,更好满足大型运载车辆通行需求,提高园区运载承接能力,提升园区内及周边道路交通环境,打通园区通商道路,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四)推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是长治
优质的海洋生态环境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精准发力,以打造“美丽海湾”为主线大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潮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潮州市2023年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系统谋划、梯次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此外,统筹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加强入海河流综合整治,逐步改善河水质量,强化入海排污口监管,完成入海排污口的核查工作并实现动态数据化管理。同时,要积极探索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新模式。与海警局、海洋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构建执法协作机制,统筹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强化近岸海域国控点位、海洋工程、海洋倾废、海水养殖和入海排污口的巡查监管,严厉打击各类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养殖行为,深入开展违法违规海上吊养清理整治,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更清、更净、更蓝的海水环境,为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扎实的环境质量基础。
作者:饶平县海山镇党建和组织人事办公室一级科员 黄学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