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OA
学习平台
其他系统
欢迎访问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现在时间:Thursday, March 30, 2023
根植文化沃土 谱写时代华章
日期: 2022.04.19          来源:《潮州研究》

悠悠五千载,浩浩华夏魂。不忘历史,紧握根与魂,我们才有动力和魄力砥砺前行。炎黄子孙的根与魂,就是中华文化。这一观点,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得以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全新的重大论断说明中华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磅礴体系的独特地位及重要作用。

一、展现中华文化磅礴力量

孔雀王朝的覆灭加速了古印度文明的消亡,气候变化掩埋了古埃及文明,赫梯的入侵敲响了古巴比伦的丧钟。唯有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的大浪淘沙,23个朝代的兴衰更迭,至今仍熠熠生辉。可以说,是光耀五千载的中华文化,哺育了现今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华夏儿女,形成了琴棋书画剑诗歌花酒茶,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和勇的文化传承。从生活习惯到道德规范,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非但没有被冲刷殆尽,反而历久弥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蓬发勃勃向上的生机。风雨如晦,神州陆沉的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人也曾陷于文化的迷茫困顿之中,实用主义、改良主义、民粹主义……胡适的“全盘西化论”一度将中华文化带入消亡的危险境地。还好此时,中国共产党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让积贫积弱的古老中华大地焕然一新,中国人也开始摆脱文化自卑心理,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文化在近代被别人和自己人瞧不起的时代宣告终结,迎来复兴,走向新纪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蓄力赋能,使它换羽新生。而中华文化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强的历史和价值根基。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提出,就是其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这里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种精神支撑,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信的背后所喷涌而出的磅礴力量,一扫中国在民族危难、彷徨、孱弱之际的文化颓靡之态,掷地有声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强起来了。中华文化的不失不忘,离不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努力,正是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凝结在理论中,付诸于实践,才有了当代崭新强大的中国。

二、体现中华文化当代价值

“双龙”护具、“千里江山图”舞袍、“华夏战神孙大圣”头盔,北京冬奥会的中国元素大放异彩。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舆论的博弈中,精准呈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大发明、六大建筑流派、八大菜系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门面。从故宫到敦煌,从苗绣到藏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中华文化点赞。2020年金秋时节,对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支脉的潮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给予极大的肯定,盛赞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文化传承思想光芒,彰显中华文化在激昂多变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兼具道家、法家、墨家等的哲学体系,包含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核。出自《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延外,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升华。“修身”方面,“礼、乐、射、御、书、数”的当代体现为“德、智、体、美、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齐家”方面,《礼记》中的“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食邑,具有时代局限性。在现今,“齐家”中的“家”指的是“小家”,千千万万平常百姓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以身作则,树立好家风的典范。同时,他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家教家风,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治国”方面,著名思想家梁漱溟老先生在《中国民族精神两特点》中提及,中国民族精神的一大特点,是以是非义理为准的人生向上精神。这种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党员干部必须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始终葆有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铸牢理想信念、磨砺意志党性,树牢正确的是非观,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在惊涛骇浪面前勇往直前,在魑魅魍魉面前守住正气,在钱权诱惑面前坚决说不。“平天下”方面,在当代的生动体现就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里的“平天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已经不仅仅是安抚本国的老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意思,而具有让全世界和平和谐的宏大含义,展现了泱泱大国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从西汉的“丝绸之路”到21世纪的“一带一路”,绵延几千年的是中华民族对于“天下大同”的血脉赓续。

简而言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中华文化展现出其肌理的丰富性、形式的可塑性、历史的影响性和未来的发展性,极具当代价值。

三、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有克己复礼、尊老爱幼、兼爱非攻等优秀特质,也有愚昧迷信、恃强凌弱、权力崇拜等糟粕。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可见,我们要弘扬和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和继承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指“根据时代要求和时代特点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通过赋予全新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激活它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则指“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内涵层面,“致广大而尽精微”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这个词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原意是指德行高尚的人懂得宏观微观兼顾,体现的是中庸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更多的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阐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既要谋全局,又要抓要点,锚定目标,综合研判,统筹兼顾,踏踏实实迈好每一步。形式层面,信息传播高速推进的新时代,善用宣传平台,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名远扬。如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动图通过春晚出圈,再加上“卡门CP”、“一户一墩”等热搜的推波助澜,在整个冬奥会期间炙手可热,供不应求。各国运动员也是争相安利,掀起了“万物皆可冰墩墩”的热潮。而这背后离不开“冰墩墩”对中国元素的创造性转化。除了国宝大熊猫、冰糖葫芦等传统中国元素,“冰墩墩”还融合了冰晶、宇航服、冰丝带等极具时代感的元素,充满创意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友好自信的中国形象。这些都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呈现。

汇千年智慧,传中华文化,展大国气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一坚实根基。而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其灌溉滋养。两者互为辩证关系,起到相互完善的作用。驻足“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唯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加强劲,政治环境才能更加清明,文化格局才能更加宏大。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指日可待!



作者:中共潮州市委党校教员 陈驰欣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卧石路 电话:0768-3931999 邮编:521000 Copyright © 2023 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57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