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港口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日期:2019.05.29 来源:《潮州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饶平沿海应紧跟历史发展趋势,紧扣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机遇,以创新发展的理念,持之以恒加快港口经济建设带动沿海经济的发展,将新兴产业与沿海现有基础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全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型发展模式,推动港口经济以及沿海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带动沿海经济成功转型升级,为地方未来发展提供长期持久的增长新动力,彻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潮州港沿海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潮州港区地处广东省“东大门”,东邻福建省,南濒南海,位于广东沿海经济带最东端,是深圳、汕头和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的交汇点,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的结合点,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与丰富的海岸资源,海岸线长达136公里,港口经济开发潜力巨大。但港区沿海经济欠发达,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人才储备不足,创新动力匮乏,导致沿海港口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潮州港区域是粤东港口资源最优秀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素有“粤东黄金海岸”之称的柘林湾,东临台湾海峡,处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水道之上,是一个较完整的海湾型深水港口,但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海岸线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呈现出“小弱散”的特点,港口经济对地方的带动和辐射十分有限。

(一)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多年来,由于受区域经济类型、市场需求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潮州港主要以能源类货物流通为主,结构单一,货物吞吐量少,还存在着国内外航线少、国际贸易量小,对内直通腹地的快速通道少,海陆疏运通道建设滞后等问题,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拉动不大,对经济贡献率小。

(二)沿海产业对港口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弱。由于潮州港区周边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处于后发阶段,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仅有广东海润冷链物流、粤东水产中心等普通的流通性服务企业,缺乏引领型、创新型的中高端产业以及前沿的新兴产业,港区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度不高。

(三)港产城建设仍然比较分散。潮州港沿海海岸线和海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海岸线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码头和泊位,这些码头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发展,基础设备建设参差不齐,管理较为松散,互补性弱,港口经济的投资乘数效应和效益辐射效应小,以港兴产、以产旺城、以城哺港的一体化功能亟待加强。

二、推动潮州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潮州港经济发展新优势

潮州港口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面向未来,以更宽广的视野投、更超前的思维来谋划推进,更好贯彻新理念发展,创新港口发展战略,完善港口总体规划,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港口经济发展基础,实现港口与港口经济发展的持久性,努力把潮州港打造成东连厦门港、西接广州港的沿海重要枢纽港口,形成东西呼应的沿海经济发展隆起带。

1、拓宽港口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的思路。为适应港口经济发展的需要,潮州港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要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紧跟粤港奥大湾区建设纲要。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面向我省振兴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和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与未来,拓展港口发展规划战略与港口总体规划的思路。合理调整规划布局,要整合潮州港沿海片区的资源,着眼沿海经济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沿海镇的一体化规划,主要从土地利用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港口口岸建设规划等入手,扩大港口规模,完善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发展共识,加强与周边港口和国内外重要港口的合作,进行创新要素的有机转换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加快发展。

2、合理布局,打造具有潮州港特色的沿海经济新区。结合沿海片区进行总体规划,例如东部片区规划为港口物流区、中部片区规划为科技创新产业基地、西部片区规划为低碳绿色制造业区。按照各个规划区的功能,提前做好土地储备。对各片区设立核心起步区,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优先布局带动作用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并同步实施高新产业和服务业配套产业与港口经济发展进行有机衔接,加大产业开发区空间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聚集区,全力构建以港口为引擎,以制造业为支撑、以城市为依托,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3、加快对潮州港区的合理开放利用加快实施对饶平沿岸现有港口、码头的资源进行调查规划,合理调整现有港区的布局,改善航道通过能力和码头幕泊能力。同时应进一步突破港区的航道制约瓶颈,实施航道增深拓宽工程,提高港口通过能力系数,适应腹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建设具有一定规模、集约化、智能化程度高、现代港口功能和配套设施完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化综合港口。

(二)以港口经济为引擎,打造沿海经济发展新标杆

展望未来,潮州港沿海经济区要坚定不移把港口经济的发展推向纵深,在打造港口经济引擎,推动沿海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创新创业的机遇,在保护好中低端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高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优先布局新兴产业,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格局,努力建设开放程度更高、发展后劲更足的沿海经济发展新标杆。

1、注入创新产业动力,完成经济转型升级。要抓住“互联网+”、物联网、分享经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等历史机遇,加快引进高新企业进驻沿海经济区,如华为、智能汽车等有创新动力优势的企业,提高区域综合创新水平。同时,针对饶平县沿海产业情况,在现有基础上,优先引进一批水产品等食品深加工企业,筛选鼓励一批有条件的食品企业引进技术设备等,加快对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全面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支持鼓励水族产业等工业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研力度,打造一批国际知名产品和企业。同时,深挖发展潜力,拓宽发展空间,优先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整合国内外两个市场、实体和虚拟两种经济的资源要素,加大企业引进和产业培育力度,打造“产业+科技+港口”发展模式,为加速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2、紧跟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实现港口经济的振兴。按照《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总体规划,未来广东将构建“一心两极双支点”发展总体格局,打造东西两冀沿海经济增长极。这为潮州港沿海经济区对接粤港奥大湾区提供重大机遇,也为潮州港经济的振兴明确了方向。潮州港沿海经济区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整合分布于沿海片区的市、县以及镇级的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形成园区规模化,从创新管理、创新政策等方面着手,打造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构建大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商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聚集地,形成环潮州港的创新产业走廊,催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潮州港沿海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

3、建设生态文明港口经济,提升深度发展格局。潮州港沿海经济的发展必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发展理念,按照各个规划区的功能,优先布局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金融、会展、高等学府、科研等低碳绿色产业为发展重点,以“科技+实业+智库+服务+资本”的五位一体发展平台模式,加强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打造国家级重大科学项目中心;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共享服务平台,打造空间创新战略高地;加强深海科学技术研究,打造深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新平台,坚定不移走人与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现代产业体系和开放型发展模式。

(三)深化港口体制改革,加速港口经济提质增效

潮州港沿海经济区的提质增效与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密切关联,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释放活力,把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最深厚的改革开放动能释放出来,形成改革共识,坚定改革决心,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打造优良政务环境,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港口管理体制和港口行业管理体系,促进港口经济的加速发展。

1、创新港口领导体制改革。加快领导体制机制的创新,精简行政环节,提高行政效率。结合本轮机构改革,对饶平县和潮州港经济开发区进行适当合理调整,参照广州市南沙区机构体制的做法,从有利于决策落实、项目落地出发,对沿海经济区实施统一规划、开发管理,提高海陆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成立相应的研究、组织、协调、推进沿海经济区建设的机构,负责协调政府与港口各项事务,跟踪、督查、督办领导小组各项决策决议的执行,推进政府与港口适度重叠、高度统一、运转有序、无缝对接,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新型港口领导体制机制。

2、创新人才体制改革。强化人才工作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重点围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科研、金融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人才政策的创新,以本土人才为基础建立通用人才库,储备和培养一批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调动人才、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共享基础科研成果,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障碍,破解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稳定人才的瓶颈制约,构建“人才+企业+项目+资本”的深度对接平台,形成人才价值和人才政策的竞争新优势,为沿海经济片区的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创新营商环境改革。争取将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区等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复制到潮州港沿海经济区。鼓励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参与到沿海经济区建设,对符合潮州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企业发展若干措施》的企业主动进行优先扶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推动服务理念的进步、服务方式的变革、服务手段的创新、服务效率的提高,营造更加宽松到位的政务环境,对纳入规划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由专门办公室实施全程服务,实现“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一枚公章管审批”等政务服务。


作者:中共饶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林建斌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卧石路 电话:0768-3931999 邮编:521000
Copyright © 2025 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57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