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改革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背后蕴含着丰厚的哲学底蕴,主要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系统论、矛盾观、群众观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发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深刻把握其中的哲学底蕴,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和必要性,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价值旨向和实践要求,对于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深入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人类历史上,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途径。具体来讲,革命是被统战阶级通过暴力形式推翻统战阶级政权,充满破坏性和颠覆性,是“历史的火车头”,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就中国近代史而言,我们国家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政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新制度,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则是执政者为了维护执政地位主动采取的变革方式,具有温和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虽然二者在实现路径上存在本质区别,但也是相互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表明革命与改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有着内在关联。改革是对前人革命事业和革命理想的继承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基本制度不改变,基本原则不动摇,改变的是具体体制。同时也强调了革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今天讲全面深化改革,其广度、深度、程度前所未有,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甚至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它意味着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明方式以及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是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的变革。这个过程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说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伟大革命。只有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才能不断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改革是现阶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动力。
改革永无止境、永不止步。改革永无止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反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活跃最有革命性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动态平衡从一开始的适应,再到后来的不适应,又到新的适应……一个适应阶段的完成又意味着一个新的不适应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因此,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生产力发展永无止境,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的改革也是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断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但改革开放的历史任务并没有最终完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来到深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向世界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强决心。旧的矛盾解决后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旧问题解决后出现新问题。比如我们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老龄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等新老社会问题叠加,阶层利益固化,贫富差距有所扩大,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因此,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更长,任务更艰巨,这不是短程跑,而是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跑出一个好成绩。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首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勾勒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清晰的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相比,在前面增加了“继续”二字,这表明了我们党在改革上一以贯之的目标导向,再度宣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强决心。强烈的历史主动,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和发展,体现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精准把握,也是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群众观点,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向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改革才有力量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改革开放46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许多改革都是由基层群众自发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比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土地股份合作制、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以及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等,都是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造出来的。因此,人民群众是改革事业的实践主体,必须发挥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一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遵循和目标导向。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迈不过去的坎,改革开放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和价值追求。特别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一贯强调智慧都是从群众那里来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他还提出了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方法,“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方面,从群众中来,就是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拜群众为师,凝聚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认识的认同和共识,寻求支持和参与改革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另一方面,还要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形成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措施,再放回到群众改革实践中去,让群众去落实,化为实际的行动,并使之在群众的改革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产生新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总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未来联合体新社会的设想,将会是一个一切人全面自由发展而不是畸形的、“非人”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将不再受到压迫、剥削和束缚。恩格斯还在《反杜林论》中阐明了在“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时,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最高标准和价值目标。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手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不仅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且也要彰显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坚持系统论、矛盾观的唯物辩证法,深入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描绘了自然的辩证唯物图景,“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一论述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就是由万事万物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体。恩格斯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普遍联系着的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改革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既要重视各个领域的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每一领域的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改革的整体结构,以取得良好的整体效益,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系统论要求我们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思维对系统的各个方面和要素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强调把握系统内部的结构性、有序性、层次性和协同性,处理好系统中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及其关系,注重相互配合、协调联动来推进工作。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项改革方案措施畸重畸轻不行,单兵突进不行,顾此失彼也不行。只有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打好“组合拳”,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才能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的改革路线图,并明确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分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系统观念”,并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了“七个聚焦”,是对“六个紧紧围绕”的丰富和展开。“七个聚焦”始终贯穿着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改革应当协调配合、整体推进,但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存在于每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始终,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矛盾双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平衡的。因此,要学会使用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两者的统一,既要把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区别开来,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特别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扭住关键,抓住重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因此,必须认清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改革整体推进的同时找到改革的“牛鼻子”。这个“牛鼻子”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注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重点任务、指明了主攻方向,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对矛盾分析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作者:中共潮州市委党校教员 方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