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非遗项目活化利用 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5.07.31 来源:《潮州研究》

近年来,潮州旅游持续“火出圈”文旅产业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然而,传统的古城观光旅游发展模式难以长久维系,与文化深度融合乃是必然走向。潮州作为“非遗大市”,拥有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潮州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加强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进一步充实潮州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激发文旅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部分项目缺乏明确的开发方向。当前非遗资源多局限于传统节庆庆典、商品销售等展示方式或组织本地居民参与体验,在产品开发、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度开发利用不够。一些名气较大的非遗项目如潮州嵌瓷、潮州麦秆画未能紧跟时代进行创新,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枝木偶仅在乡村节日方能见到,无法成为传承人养家糊口的技艺,经济效益不明显。非遗技艺的开发利用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导致许多非遗技艺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也制约了其保护和传承。

(二)非遗资源缺乏有影响力的展示平台。一是市级主要非遗展馆资源缺乏整合。位于市文化馆负一层的非遗馆有非遗展品600多件,但位置欠佳,环境潮湿,不利于展品保存和游客参观;而市人民广场文化长廊二楼的非遗精品馆展示的作品门类相对单一,未能全面展示潮州市市级以上非遗成果,且由于两个场馆位置相近,容易让游客混淆。两个市级展馆分属不同主管部门,资源缺乏整合也造成了人力和空间的浪费。二是古城区缺乏综合展示空间。古城区虽有不少非遗项目展示空间,但存在场地小、不集中等问题,缺乏一个集非遗表演、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产品供给不够丰富,未能充分展示我市非遗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影响整体发展效益及区域品牌形象的提升。三是缺少线上非遗展示平台。官方尚未有一个线上平台向外界全面展示潮州非遗项目,线上宣传大多局限于一些重大活动的报道,内容和渠道相对单一,潮州非遗故事讲得不全不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潮州非遗的网上影响力。

(三)非遗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文旅优势。一是非遗项目和旅游产业融合不深。大部分游客到潮州旅游目的是打卡拍照、品尝美食、体验风土人情等,在潮期间虽能接触到潮州菜、工夫茶、非遗巡游等部分潮州非遗项目,但深入体验较浅,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近年来潮州市非遗文化巡游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宣传文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营造了浓烈的氛围,吸引了游客,但与之相匹配的深度旅游特色项目寥寥可数,未能较好地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二是文创产品缺乏创新和独特性。非遗文创产品大部分局限于钥匙扣、小挂饰、玩偶、冰箱贴等装饰性产品,实用性相对不足,有些产品只是将非遗元素简单套用或印制在抱枕、书签上,产品定位缺乏内涵表达,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吸引力不强。传统技艺如金漆木雕、潮绣、手拉壶由于价格相对较高,在年轻群体中接受程度不高,消费受众较少,在消费体量上未能做大。

二、加强潮州非遗项目活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开发方向,全面激活非遗活力

1.梳理非遗资源,做好顶层设计。持续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好非遗记录工程,特别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濒危项目进行全面记录、优先记录,进行重点保护。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全面研究,筛选出适宜进入旅游开发的非遗名录,对可创新、可转化、可推广的项目,从顶层设计上加大指导和扶持,为文旅产业增添新动力。

2.成立非遗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探索成立潮州市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平台组织,汇集非遗传承人,汇聚高校、金融机构、文旅企业、互联网企业、文化传媒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汇聚行业协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合作社、文创机构等社会组织群体,建立一个集“产、学、研、展、商”于一体的非遗全产业合作共享平台,建立潮州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机制,共同助力非遗产业保护发展全面升级。

3.依托专业运营,加快形成特色品牌。以非遗文化巡游为依托,吸引社会资本进行非遗项目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打造各类型的非遗体验中心、工作室,让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潮州非遗的独特魅力,让潮州非遗融入文旅线路并形成品牌,逐步提升非遗项目在潮州文旅中的比重。

(二)打造展示空间,充分展示潮州非遗内涵

       1.推动市级非遗展馆资源整合。探索合并市非遗馆和市非遗精品馆,将主场馆设置在条件较好的市人民广场文化长廊,借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做法,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3D投影、全息成像和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等方式,提升展陈水平,将其打造成全面展示潮州非遗、宣传潮州文化的高规格展馆场所,让游客充分了解潮州非遗项目、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享受非遗产品,提升我市非遗品牌影响力

       2.打造非遗综合体验平台。在古城区或周边选址建设一个集吃、喝、玩、乐、购、学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验场所,设置以舌尖上的非遗、舞台上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身边的非遗等为主题的展示区域,建设非遗集市、非遗工坊,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非遗项目,让游客看、听、做、拍,在互动中感受潮州非遗的丰富内涵,使非遗体验成为游客到潮必打卡的内容。

       3.打造线上展示平台。注重科技赋能,积极搭建线上非遗文化推广平台,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打造非遗云展厅,让群众线上线下都能沉浸式体验。拍摄短视频或专题片系列讲述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历程、传承人故事等,充分展示潮州非遗悠久的历史传承、精湛的工艺技巧、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并通过抖音、微信、微博、小红书以及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不断提高潮州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擦亮潮州非遗文化名片。

(三)聚焦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非遗+”新业态

1.构建“非遗+文旅”模式。加强各非遗项目、各景区景点、餐饮业、住宿业之间的互动,打造不同类型的旅游路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方面,整合古城现有的62个非遗展览馆、10个大师工作室、28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30家茶馆茶舍等资源,串联形成古城区系列主题文旅线路。另一方面,打造以潮州古城区为中心,辐射凤凰茶产区、龙湖古寨、浮洋镇大吴村等周边乡镇的文旅路线,各乡镇通过整合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整合各类旅游风景区中的当地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情景等情景资源。游客通过“逛非遗集市、看非遗绝活、听非遗故事、尝非遗美食”等体验,近距离了解非遗、触摸非遗、品味非遗,让非遗项目更好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2.构建“非遗+研学活动”模式。在潮州古宅祠第、非遗工作室、博物馆等开辟出潮州木雕、潮绣、潮州手拉朱泥壶等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场所,为开展研学活动和非遗项目展览提供有效物理空间,通过各类非遗主题研学实践让参与者感受潮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体验化、品质化”的研学旅游供给模式,以特色非遗资源带动研学活动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3.构建“非遗+旅拍经济”模式。积极运用历史场景,讲好历史故事,抓住潮州旅拍行业发展迅猛的有利契机,借助广济桥、广济楼、许驸马府等景点组织非遗展示展演,依托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工夫茶、潮州菜等开发非遗旅拍项目,将非遗体验和旅拍结合起来,以旅拍形式记录体验的过程,打造旅拍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4.构建“非遗+文化创意”模式。推动潮州陶瓷、潮州刺绣、潮州木雕、潮州手拉壶等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把古城旅游IP“府楼猴”、红桃粿、工夫茶等热点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群众乐于接受的非遗工艺品、非遗服饰、非遗食品等“潮州礼物”,打造新潮时尚的非遗国潮品牌。定期举办非遗文创大赛、非遗文创展览等活动,激发文化创意企业和设计师的创新活力,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让非遗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活化利用。

5.构建“非遗+生活体验”模式。非遗来源于民间生活的传统技艺和习俗活动,要把非遗通过日常的方式在生活场景中展现出来,把生活场景转化为旅游文化空间,在古城区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和茶馆,让群众在古城的烟火气中体验非遗。如组织开展DIY民宿下厨体验潮州菜烹饪技巧,在茶馆深入体验工夫茶魅力,在传统节日体验民间习俗等,通过各种场景设计,为游客提供独特文化、情感、消费体验,让古城既保留“文化味”,又不失“烟火气”。

第一作者:中共潮州市委党校三级主任科员 张浩 

第二、三作者:中共潮州市委党校教员 黄秀芝 林润锋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卧石路 电话:0768-3931999 邮编:521000
Copyright © 2025 中共潮州市委党校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57169号